找到相关内容2084篇,用时28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陈泉州:答疑解问

    观音菩萨的“千处祈求千处观、苦海常作渡人舟”,这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积极人世精神能说是消极吗?  当今时代,有一种人生观叫成功,叫实现自我,认为一个人凭着不懈的努力去达到目标,这样就体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4264245.html
  • 佛教的中国化与士大夫心理(2)

    谪居生活,使苏轼对禅佛认识又有了很大变化。如果说此前习佛多是承六朝以来名士名僧交往的遗风,那么黄州以后,他研习禅佛则着眼于人生观的改变。企图从儒、释、道的融合中寻求安慰与解脱。苏辙在给他写的墓志铭中道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2564427.html
  •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

    四谛道理);十善中的不贪、不嗔、不痴等。对于佛教自身来说,所谓“正见”、“正念”有特定的含义,然而如果从一般的角度来运用这些词语,可以解释为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正确的思想、意识,对自己的行为起着支配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1564458.html
  • 佛教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

    禅数学中的禅,实质是控制自我意识;佛教既用于。理性思维,巩固它的人生观,也用于想像,构造种种虚幻的境界,所谓三界六道的“三界”,就是这种虚幻产物之一。这样:在禅数学这类思想的推动下,佛教就开辟出了一个...

    杜继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14164593.html
  • 构建“人文佛教”平台——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践行现代管理模式

    道德品格作为辅助手段,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,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,努力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。把发挥宗教净化人心、改善社会风气的功能,救急不救穷的传统观念结合起来,做好佛教六度圆融的慈善事业。  续佛慧命...

    印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33664712.html
  • “星云模式”的人间佛教(四之三)[2]

    (二)从本山到教界  大师的人生观“以众为我”,因为心中有大众,因此成就了今日的佛光山。大师更是“以教为命”,凡有所做,都是以佛教为第一,从来不曾为“我”或“佛光山”而有一己、一家之私。例如他在台北国父纪念馆讲演三十年,从来不提佛光山,也不化缘:他每回主持皈依三宝典礼,总是开示信徒:“皈依不是拜师父,而是皈依佛法僧三宝,成为正信佛弟子。” (《佛教丛书·皈依三宝》)他强调,举行皈依典礼,是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43464767.html
  • 汉魏晋南北朝的佛教与中国文化

    相通。同时,汉代哲学也有宗教迷信的一面,讲趋吉避凶,当时的道教兴起,也讲吐纳守一,吃药飞升以廷寿命,混合了先秦方士的思想。佛教在这样的思想和时代背景下传入中国,它所提出的人生观、因果关系,不生不减和...

    高祯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1164797.html
  • 王恩洋:广四缘论

    次,亦可略见佛理殊胜之所在也。  近日阅科学与人生观,藉观外间思潮及西欧学问之所进至,得知比来西方学说已能了然于诸法之生必待于因,又常流转无有住时,少数心理学哲学家已能了知物我之成,由和合相续而起,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4064829.html
  • 何光沪:“实有是”与“空无非”

    人生观、社会文化和历史观等方面来进行。限于篇幅,本文只拟从其中一个看似最大障碍的论题着手,表明中国宗教哲学其实是与基督教哲学可以相通的。   二 一个本体论的难题  1.这个论题,是中国宗教哲学与...

    何光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5564846.html
  • 禅宗与文人画(2)

    情感和逃禅出世的人生观,往往也在这些意境中体现出来。  狂禅遗风与《画语录》  在清初“四僧”画家中,对近代画坛影响最大的,大概要数石涛了。齐白石有诗曰:  下笔谁教泣鬼神,二千余载只斯僧;  焚香愿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5864955.html